Home

Mit_Danmark

Contact

Mit Danmark  

Yan’s Writings About Denmark - Content


 

哥本哈根精神是我从大学时代就信奉的一种信仰, 可以说,是我的 Bible, 并不局限在科学领域,应用范围是十分广义的。顺便从网上抄下来向大家简略地介绍一下:

 

 

哥本哈根精神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6299.htm

 

 

“哥本哈根精神”是由20世纪初丹麦的著名科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提出的。

 

玻尔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罗森菲耳德为“哥本哈根精神”下的定义是:

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

 

澳大利亚物理杂志编辑罗伯逊的看法是:

 

“哥本哈根精神或许可以很好地被表征为玻尔给人的一种鼓舞和指导,它与聚集在周围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才华相结合,体现了领袖与群众的互补关系。”

 

“玻尔依靠他的洞察力和鼓舞力量,把他周围的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传记作家穆尔则认为,哥本哈根精神是

“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

 

在杨福家先生的《哥本哈根精神》(摘自《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卷)一文中,又有具体的阐述,这是玻尔所留下的“物理学界最可宝贵的财富”。

 

不仅如此,玻尔倡导的“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已经成为了一个可放之四海的团队工作的准则。玻尔的为学与为人同样值得称道--他是一个爱国的、然而同时又是积极推动“科学国际化”的丹麦科学家。在他积极营造的那种“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欢快、无拘无束、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工作著”才会是美丽的。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玻尔才成功地在丹麦开辟了欧洲又一个物理学圣地,他的研究所名噪一时,是当时所有物理学爱好者们的天堂。哥本哈根精神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才是团队精神,至少,它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存在的,虽然玻尔的团队是一个科研队伍,他们针对的是对自然科学的讨论和研究,这和商业团队有著很大的区别,商业团队中,相互的沟通配合和较为明显的责任分担,需要更为统一的思想,对目标的认同,和个人牺牲。

 

 

 

科学创新需要哥本哈根精神

http://www.cast.org.cn/n435777/n435799/n561674/n562080/9528.html

  对于科学之春的到来,是古老中国的举国期望。在一元刚刚复始之际,在2006年的元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年度国家科技奖颁布了,除了叶笃正、吴孟超两位院士获得500万元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外,还有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奖项同时公布。一些变化是清晰的,比如中青年“海归”科学家增加,渐成中国科研领军人;比如提高科技奖奖金额度,特等奖100万;比如科普作品也首度获奖。

  一种万象更新的气息弥漫了科技领域,中国正在致力开启科技自主创新的时代。科学技术需要自主创新,科学思想却是世界通用。在世界科技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哥本哈根精神”,哥本哈根的玻尔研究所之所以成为“物理学界的朝拜圣地”,除了他的创始人尼耳斯玻尔对世界物理学做出的无与伦比的不朽贡献之外,还因为他爱才如命,到处物色有希望的青年人来所工作,积极提倡国际合作,以致被人誉为“科学国际化之父”。“哥本哈根精神”是玻尔思想的一种表达,在玻尔倡导下所形成的“平等、自由地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就是著名的“哥本哈根精神”。“哥本哈根精神”已成为物理学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世界的贡献,也许不亚于玻尔的量子力学。科技自主创新,需要“哥本哈根精神”。

  在我看来,科学的“哥本哈根精神”构建,应该在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这种基础精神的构建,一如基础理论的研究。比如学校,比如科普。曾在丹麦亲身感受到什么是“哥本哈根精神”的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曾切身地说:“一个好的学校,它会给你一个好的氛围,让你不知不觉地接受到好的素质方面的教育,而好的老师能发现你的长处,能够引领你走上一条科学的道路。”

  今日,“海归”的邓中翰和他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已经非常著名了,中央电视台的2005年度经济人物大奖授予邓中翰,确实是一个最佳选择。这位36岁的电子工程学博士,在全国留学归国人员中率先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桂冠。15年前的1990年,邓中翰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三年级学生,当时他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科技的种子是学生时代就种下的,科技的苗子长成大树,有赖他和他的团队在充分自由的空间里,平等友好、紧密互助的合作。在我有限的科技视野中,邓中翰的团队是拥有“哥本哈根精神”的一个典范,我深深感动于他们几位骨干在长城上所照的那张合影照片。我相信,在中国科技史上,这张照片可以作为科学精神而永久存在。

  科学不仅仅是智慧上的训练,它还是精神上的训练。在二十世纪的百年科技发展史上,百年前科学家的精神心态与今日已经大相径庭。那时科学界骄傲地看到:元素周期表排列有序,疾病元凶乃是病菌,电灯电话电报无线电便利众人,而永动机永无成功的可能由此他们断言,大发明、大发现都已基本结束,今后的科技只是修补的功能。然而没过几年,伦琴的X射线、居里夫人的放射镭、普朗克的能量子等等新发现,一次次让世界瞪大吃惊的眼睛。科学原来是没有止境的,地球上顶顶聪明的人类要不断进取。而在百年后的现代世界,要想在进取中有所斩获,比抛弃“世纪末情绪”更重要的,就是抛弃那种“世纪初心情”,建立起真正科学的科学精神。而这种“科学精神”的建立,同样需要“哥本哈根精神”,让“科学、平等、自由、合作”这些“孪生兄弟”真正手挽手。

  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科普”两个字,应该在构建科学精神的基础、弘扬科学的“哥本哈根精神”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因为现今的科普大抵是“为科技作科普”,其实,科技发展史上的科学精神也应该是科普的重要内容,比如科学的“哥本哈根精神”就应普及到每个人心中。科学精神的普及,更是润物细无声,它最终会影响一个人的科学兴趣,一个团队的科学合作,一个系统的科学体制,一个国家的科学振兴 (原载《北京青年报》)

来源:人民网